一、吸湿性的概念
药材对水汽的吸附与解吸称为吸湿性,是吸附性的一种具体表现。它之所以要从吸附性中特别提出来,是由于在储藏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水分的吸附和解吸,对储藏药材的全部变化过程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。
二、吸湿的过程
药材垛外界和垛内间隙中存在着水汽,当其压力大于药材内部的水汽压力时,则向药材内部扩散。最初以单分子层吸附在毛细管活性表面,当更多的水汽分子进入后,成为多分子层,达到饱和时凝结成水。由于毛细管的特性,它的饱和水汽压,低于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压。所以,在水汽压较低而对普通平面不能凝结的情况下,毛细管就开始凝结了。毛细管壁被凝结的液体湿润,形成新月形液面,于是毛细管内水汽压降低,外界水汽分子继续向内扩散,直至毛细管内充满自由水,水分子以其扩散力而进入细胞。
当药材水汽压高于外界水汽压时,水汽分子由药材内部逸出而解吸。首先是大毛细管的水分子吸热变为水蒸汽向外部扩散,这样就形成了大毛细管与微毛细管的水汽压力差,于是微毛细管的水分向外扩散,最后是细胞内游离水分的压力最大而开始渗出解吸。
三、平衡水分
药材的吸湿性使药材水分发生增减变化,吸湿则水分增加,散湿则水分减少。在环境温、湿度一定的条件下,如药材水分与大气湿度的水汽压相等,对水汽的吸附和解吸处于动态平衡,这一药材水分叫做平衡水分。处于平衡水分条件下的大气湿度称平衡相对湿度。
目前,对药材在一定温、湿度条件下的平衡水分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测定,但可以从实际工作中体会到这一点。
平衡水分的大小是随温度、相对湿度和药材种类这三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。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,平衡水分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大;在相对湿度一定条件下,平衡水分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;在温、湿度一定的条件下,平衡水分因药材的种类不同而不同。在某一水汽压下药材吸附水汽的数量,除有表面积大小等因素外,主要的还取决于药材内物质的性质和含量。药材内的淀粉、蛋白质等都是亲水胶体,这些亲水胶体能吸附水汽并使水汽变成一层薄水膜围绕之,所以亲水胶体含量多的药材,其吸湿能力则强,在同样温、湿度条件下,平衡水分则较高。
四、吸湿性、平衡水分与储藏的关系
吸湿或散湿是药材储藏中最普遍之一,在这个过程中,药材水分经常发生增减变化,对储藏稳定性有直接影响,所以控制吸湿过程,是药材储藏养护的基本原则之一。
平衡水分可用以判断药材水分变化的趋向,即在当时温、湿度的条件下,药材是趋向吸湿或散湿。药材的通风、密闭、摊晒和干燥等降水技术措施,都必须以平衡为依据来确定具体的方法。